











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众多名言中,有一句这样形容黑色:「黑色是一种最有态度的颜色,它分明正在表达……」于是,他透过时装,表达他对黑色的理解:谦虚与傲慢,慵懒随性却神秘莫测,以及更多更多。一直以来,也有无数时装设计师以自己的方法表现黑色的个性。近两月的香港街道上不断上演的真实场面,亦重新定义了黑色,它不再是山本耀司的代名词,或是负面邪恶的象徵。黑色,原来可以很耀眼夺目、温柔敦厚。
文化历史中不同象徵意义谈及黑色,有很多联想:联想到山本耀司、川久保玲、Rick Owens、Alexander Wang、Ann Demeulemeester;联想到#000000这个电脑颜色编码;黑暗、神秘、权力……以上都是简单直接的联想。不过翻查历史,才得悉黑色的定义溥博如天。
例如为了纪念耶稣离世的「黑色星期五」,黑色被视为悽惨、悲伤、忧愁。在中国文化中,黑色象徵了北方,亦是五色之一。京剧脸谱中,黑色一般象徵正直无私、刚直不阿的角色人物。在肯尼亚的马赛人心中,黑色代表了阴云密布,意味雨季即将降临,有繁荣与生命之意。远古的西班牙宫廷视黑色为最高贵的颜色。在德国,黑色则代表了保守派党派。无政府主义的旗帜亦以黑色旗帜示人。这些例子可见黑色象徵意义之广。
在黑色众多象徵意义中,不少人往往对丧礼上的「黑」带有一种迷思。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的丧服,其以麻质淡黄色衣裤为主。但丧礼来宾、或是基督教与西方丧礼上也穿上黑色礼服,究竟原因与意义何在?
黑礼服丧礼的色彩最直接的理解,是黑色常被定义为严肃、庄重的代表色,为了对死者的一份尊重,出席丧礼者因而选择全黑示人。不过历史告诉我们,这并非以黑亮相的最初原因,穿上黑色原来是为了保护自己。自古西方人认为,逝者死后的灵魂会从身体中挣脱出来,灵魂会于天上游走,若然此时穿上颜色过于鲜艳的服饰,有可能被死者灵魂发现,最终可能会被其缠绕。由此可见,黑色丧服的由来不是为了哀悼逝者,不过演变至今,最终已成体现礼仪的一种重要色彩。
说到黑色服饰潮流的崛起,则要回带至19世纪末的伦敦。听闻当时有一群极为考究衣着造型的纨裤子弟,对奢华服饰非常抗拒,反之锺情于朴实华贵的黑色打扮,渐渐带领街头吹起一鼓黑色潮流。亦有指,19世纪时,不少行业本已盛行用黑色为衣饰基调,如工厂员工、矿场劳动者、神职人员、律师、工程师等。
另一边厢,黑色在荷兰与美国崛起得更早,大概可追溯到17世纪,其源头属于清教徒,不过在革命战争后,不同颜色便逐渐被人视为共和与民主的象徵。
黑色时尚与女性抬头不过,以上提及的不同时代,也仍然未见女性高举黑色的衣着旗号。除了葬礼之外,历史中,黑色并不广泛用于女性身上,乃属工人、僕人等较为低下阶层。直到20世纪初期,女性穿着黑色开始不再带有贬义,并流行起来,这必定归功于Coco Chanel。1962年,她为女性设计了一套黑色及膝小裙子,款式简约优雅,设计配上一条小颈链作衬托,整个造型重新定义黑色的可能性,确立了新一代女性主义的象徵。她曾说:「黑色是永恆的经典,在它旁边其他颜色都索然无味。」这番名言可见Coco Chanel对黑色的锺情。接下来还有Yves Saint Laurent着名作Le Smoking「黑色烟装」的加持,再有Yohji Yamamoto、COMME des GARÇONS等品牌的延续,令女性专属的「黑色」发光发亮。
街头黑色富层次及多元而来到此时此刻的香港,黑色又有了不同的定义。无论是手撑黑伞却走到前线的、眼神愤怒手持武器对峙的、满怀信念的、坐于连侬墙边徬徨无助的、渴望用尽自己力量反击的,还是漫无目的漫游街上的,每个人的角色与情绪全然不同,他们穿在身上的黑色变得更有层次及多元,盛载了勇气、愤怒、压抑、无助、对抗、力量、坚持等意义。不过,纵使黑色有多独特,为何我们定要以黑白两色来看待事情?乱世之中,请不要忘记,彩色的世界才是最温暖的。
文:王海燕模特儿:Clarita (Sun Esee Model Management)
化妆及髮型:KK统筹/John Wan编辑/陈淑安电邮/lifestyle@mingpao.com
查询:Gucci 2524 4492 Loewe 2522 0996 MM6 Maison Margiela 2620 0800 Prada 2522 2989 Valentino 2523 8035